【生活記事】建構IOTA生態系以待主網~4/20

在復活節假期的新加坡,我就抽出時間梳理過去三個月的人生故事,IOTA 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公布和上線新主網,中間就是主要在進行策略分析和On board 項目方與基礎建設,市場沒什麼行情就認真工作心平氣和,我接下來五月就是進入跑會模式要四處飛行了(也蠻好奇新加坡2025大選會如何發展)

幣圈紀錄

川普就任總統前發幣無庸置疑數年以來的是代表性破圈新聞,大概就是跟2021 年Beeple 將畫作NFT賣出19M一樣定義了時代.我同意其是短期高峰,不過自己仍舊認為後市可期,只是要學會「截圖時多減倉」,畢竟自己著實不是專業的交易員(川普雖然在各種政治經濟領域堪稱瘋狂難以理解,不過對於加密貨幣相關的政策和諾言則是完全執行的100分,實在是超乎預期);此外也終於等到FTX 還錢,雖然我只是低於5K 的小受災戶,不過成功把錢提出來時還是蠻感動的(BITGO 真是難用交易所…)

Solana SIMD 228 議案:這段時間最有趣的治理議案對我來說是Solana 通膨調整議案,支持方更強調SOL金融資產屬性(希望能夠減少通膨、不需要無謂的通膨)、反對方則認為對於區塊鏈網路而言穩定性有其價值(通膨本來就會自然下降,沒必要通過一個不夠成熟的議案),Solana 創辦人Toly 和Solana 基金會主席Lily 公開不同調分別支持前者和後者,哪怕官方都是存在路線之爭.不過Solana 特徵就是快,一月提出的議案三月就投票完畢塵埃落定,大節點支持的正方獲得過半票數但不到2/3絕對多數,所以小節點杯葛有效,這個大道之爭就迅速結案.(除了持續關注Solana 生態系外,新加坡的線下活動我也是一直跑Solana Superteam SG 還有Solar SG的活動,尤其感謝Cudis 提供的Solar 訂製版本智慧戒指)

IOTA EVM:這段時間IOTA 基金會是透過「IOTA 回歸」(The Return of IOTA)系列活動來創造鏈上指標並且讓大家認識生態系到底有哪些項目,算是在IOTA MOVE VM 主網前的墊檔活動、發3M顆IOTA給參與者熱熱場子(原本只想墊檔到三月…),可惜中間還是遇到了諸如IOTA EVM 停機、被Rabby wallet 看扁直接停止支援的窘況;當然真正尷尬的是生態系項目IOLEND 和Velocimeter 關停,在「IOTA 回歸」活動中間生態系項目直接宣布關停實在是過於抽象,不過這與IOTA 生態系部門的組織重整和戰略方向演進有關

首先是的前DEFI 負責人認為「提供LP 而非給激勵可以更節省成本」,並且如果生態系正向飛輪能轉起來還能拉抬相關DEFI token,可惜IOTA 生態系的參與者不是Sonic(Fantom)或是Bera 那種老練的玩家,兩個關停的項目IOLEND 和Velocimeter 代幣經濟學機制都過於複雜,使用者估計低於100人,最終就是這兩家的代幣不停砸給AMM LP 接盤(然後IOTA 基金會是LP 主要提供方),我當初估計了這點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只能提醒中文社群的大家小心使用

然後基金會組織重整並盤點生態系現況後,IOTA 流動性等資源就從這些失敗的IOTA EVM 生態項目撤出(要基金會一直當接盤俠也不是不行,不過之後主菜是MOVE VM,彈藥得保留),這些項目也就順勢倒閉…此外我的特殊體驗就是多簽實在是非常浪費時間,尤其IOTA EVM 是自建前端,雖然比較安全/省錢,不過網頁反應速度感覺都是以分鐘計算的(攤手

IOTA MOVE VM:我持續研究海巡MOVE VM 生態系,對內提交研究報告、對外接觸溝通,除了IOTA 科技樹根基SUI 之外,Aptos、Movement 和Supra 也都是接觸範疇,我得強調SUI 在鏈幣本身、生態系項目和策略等等都是遠勝過其他MOVE VM 生態系(技術就不用說了,Mysten lab 基本上創造了市場上最優質的科技樹).或許IOTA 十年以來一直從未死透就是在等待SUI 出現來全方面學習借鑑,我個人認為SUI 可以是這輪的Solana,希望IOTA 可以抱緊 SUI大腿成爲水漲船高.具體學習借鑑方面,IOTA 會有域名系統(IOTA NS)、以及Proof of SPAM 的小遊戲等等(當然遠不止如此,不過有些事情就是在醞釀中);至於Mysten lab 對於生態系的豐厚激勵機制IOTA 確實是學不了,我就得設計一套在沒有跨鏈橋也只有核心Dapp 的生態系激勵計劃了(此外IOTA 也有推出亞太MOVE VM 黑客松,希望可以因此孵化出優質團隊)

返台紀錄

大概是因為空氣品質和溫度,我每次回台灣都會呼吸道過敏(即使第一天沒事,高機率第二天會過敏),不過稍加服藥就能消除症狀,加上輔以我熱愛的台灣溫泉和美食,總是很快便讓我身心舒暢(例如本體是酸菜的三商巧福,就是我從小到大的熱愛);今年過年除了跟往年一樣在除夕誠心祭祀爺爺、在桃園奶奶家吃團圓飯之外,最主要的差異是在南下抵達楠西阿公阿嬤家之後的日子.嘉義0121大地震後,楠西基本上每天都有有感餘震,我自己也體會到了不少次,除了清晨半夢半醒的餘震讓人思考是不是要跳下床逃命外,連過年打麻將都是露天打麻將,畢竟在平房開打時就遇過地震…

雖然說早餐一樣是美味的濕蛋餅,不過漫步在楠西的每條大街小巷都會看到紅黃單,有明顯不能住人的上新聞危樓、也有許多是有裂痕的房屋加固後仍舊住人(全方面報導推薦閱讀報導者,當地人是真的都嚇得不清、生活深受影響),午餐晚餐我也是幫阿公阿嬤領賑災物資,哪怕過年期間都是大排長龍.更具體的說北極殿和媽祖廟確實策略略有不同,感覺前者是自有物資、所以固定時間發、份數也比較多、比較廣發;後者是依賴善心善信,所以時間不固定、數量較少、也比較精準發放.在楠西不到一週,我就再度體會到台灣的民間動員能力和善心極為強大,希望楠西這個居民高齡地處偏遠的水果之鄉可以早日重建.(我春節時期除了台南外也有快閃高雄,從光榮碼頭開始散步看看吉伊卡哇和小巴,真的是萬頭攢動)

新店壽司郎咖波聯名快閃店

身為咖波老粉(大學時就看過咖波漫畫一路收藏周邊),當得知藏壽司要與咖波聯動時就因此調整了我待在台灣的時間,確保能在2/10 週一早上直接衝去吃,畢竟當時寒假還沒結束真不能低估學生人海,十一點半開門時還沒多少人,吃晚十二點多就排爆;現場佈置和裝潢真的是太可愛了、還有咖波有兩道聯名食物),和爸媽三人吃不到一千就有貼紙也是合理(有看到其他人是精算到剛好超過貼紙兌換價),真的是讚讚讚.

ETH Taipei:說實話這次ETH Taipei 會議真是頗爲哀戚,我聽Vitalik 演講感覺是其雖然仍舊努力傳遞願景但氛圍是「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從與會者人數、與會者情緒和贊助商數目都是非常低落,就是辦桌食物變得很道地好吃,這點必須大力稱讚.每年都會到此一遊的瓶蓋工廠在我眼中更加寥落,今年也沒有多少周邊活動(連主活動都剩不到500人了還看什麼周邊活動呢…) ,雖說與其參加會議不如找朋友聚餐和約喝咖啡,還是很高興看到很多熟面孔出現在主會場能聊聊天,很高興大家都還在幣圈(不過被ETH 套賠得很慘的人是確實不少…)

閱讀與動畫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鄧巴數字150的提出者鄧巴的優秀作品,人腦能夠仰觀宇宙、創造科學文明可能都是社交本能誤打誤撞的副產品,那麼理解關於朋友的科學對於每個人、乃至於人類的未來都很重要.內文包涵友誼七大支柱(不是因為做朋友後產生類似的想法,而是有類似的想法才成為朋友):相同的語言、成長地點、學經歷、興趣、世界觀、幽默感、音樂品味;也包含友誼層次結構:1.5自己與伴侶、5人支持團隊(莫逆之交)、15人共情團體(摯友)、50人普通朋友、150人點頭之交.

十一個美國:這本書卓越的讓美國各方水土躍然紙上,徐徐展開和交互作用,美國的不同文化圈差異是遠遠早過今日或是南北戰爭時期,在還是英國殖民地的光榮戰爭時期和獨立戰爭時期就可以看出「複數個美國」(一地的社會文化只需要早期幾百幾千人定型之後基本上是同化後來者):從清教徒新英格蘭的洋基地方(壓制了做生意的新尼德蘭紐約)和深受其影響的左岸地方;中部地方從貴格會到後來德語系移民主導都是熱愛和平等等;阿帕契地方紅脖子桀驁不馴、被忽視的反抗建制和追求自由(壓制了潮水地方的英倫莊園仕紳,除華盛頓來自潮水外其他美國國父都是來自洋基之國);深南地方的棉花產業比潮水地方的煙草更加需要人口因此仰賴奴隸制度等等.美利堅從來不是單數,而是諸美利堅的統稱,美國幾百年的黨爭確實可以透過本書來理解和梳理(不敢說能夠預測未來,不過人口和文化變動是很緩慢的)

迷宮飯:迷宮飯動畫給我的感覺已經是類似鋼鍊的神作,以透過探索迷宮觸發各種吃與被吃的事件和討論(即使支線任務不少、主線就任劇情很明確),人物刻畫鮮明合理(雖然萊歐斯這個勇者的形象和隔壁芙莉蓮的欣美爾完全相反lol)、魔物和食物細節也都是非常卓越、世界觀和戰鬥系統也都沒有因為戰力膨脹和吃書而崩潰.我非常期待第二季動畫的開展,希望最終口碑確實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