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寫網誌回顧的原因在於以更長的時間軸來紀錄自己的生活,有距離與宏觀的分析總可以產生不同的感受,就彷彿樹木一棵棵下去之後驀然回首發現整片森林一樣,有時候要停下來回頭看看,當然我也猜沒多少人真的去翻過那些舊網誌,所以也算推廣舊文章吧lol
物理學徒的星洲週記(~1/19)
回頭來看當初剛抵達星國的兵荒馬亂都幾乎已經從記憶中逝去,除了DBS NUS branch現場服務非常爛之外(因為後來的new PhD開戶也被拒絕行政人員還來請教我…),不過不得不說DBS的app還有整個網路系統都做得非常流暢、功能齊全,完全碾壓我在台灣用過的任何一家網銀;至於實驗室的形容則相當準確,我們的新離子井還是在要完成的階段lol(主體與主雷射是強大的Gleb所為,我貢獻了兩台home-made laser,實習生們也對新系統有所貢獻);Roland準時畢業是我覺得比較感傷的(量子熱機實驗上了nature),其他人事物基本上都沒有什麼改變(畢竟才一年);住宿方面,我確實非常享受UTR大學城的方便和舒適,因為我很懶且不挑吃,直到這一年我認識了些西方人都是住不到一年、甚至一學期就想主動搬出去(相反的很多中國人都是一兩年就被踢出去無法續約!?),才發現這大學城離MRT不夠近、在交通上封閉確實對許多人造成困擾(另外一個是廚房不太能開伙),也因為新加坡的無聊,所以我終於養成了每週去gym三天的習慣,感覺多運動也真是不錯.
開始體驗學校生活(~1/27)
Our group has been always small, following a sort of Sith code:
a professor, a PostDoc and two PhD students.-Roland
後來Roland真的把這句話放到他的博士論文裡面,真是讓我笑死.不過經過一年之後我們現在終於有五個人了(2 PostDoc/2PhD),可喜可賀能夠同時蓋新系統和用主系統做實驗,不過老闆也直接說明年前不會收PhD,看來短期內我仍舊是最菜的成員lol 修課的部分沒什麼特別值得提的,因為課修過就過去了,有用到的時候才會去把知識找回來,畢竟實驗室多的是具體的工程問題…然後因為對單位中和其他單位職務的薪水都有更確定的資訊,所以更理解CQT在新加坡是多麼「錢」瞻的單位在這一年我有更深的體會(不要說砸錢沒用,知識突破需要有生活餘裕的人來激發智慧的火花),而我個人是主張薪水公開來增加市場效率降低資訊成本的,所以數字就更新在原貼文了也不怕大家看(然後我終於過資格考拿到全薪了顆顆)
紀念我的爺爺曾盛興
人一生會死兩次:一次是停止呼吸,一次是被人遺忘.
從小到大清明節的時候清明節的時候雖然有放假,但是我們家沒有掃墓的習慣,雖然聽聞過爺爺和爸爸曾經在90年代去過中國掃墓,不過那畢竟不是切身經驗,所以對於慎終追遠沒有什麼概念(爺爺這邊來台老兵孤身一人).沒想到時間過得真快,疼愛我的爺爺去世已經超過一年了,今年春節回國的時候整個家族都有去塔位探望,而我心中關於爺爺的記憶必將長存:他是大時代的小人物,和藹仁慈的長輩.
元宵節前的記事(~3/2)
這份記事很很典型的平淡紀錄,不過我還是有話要說,首先是關於conference:去年我最後去了以色列開歐洲離子井年會,今年也已經獲得老闆同意去北美離子井年會,感覺知識面上都會收穫滿滿加上到處拜碼頭XD 其次是當初的小盒子filter真的在update 中加裝到了主系統上,讓我們的phonon dechorence time上升兩倍,感覺對實驗室確實有些貢獻:)
生日週前的記事~3/18
這篇記事感覺比較像遊記lol巴丹島是個很好放鬆的印尼小島,基本上除了船票來回50SGD,剩下的飯店、按摩吃喝都很便宜,是個悠閒能夠放鬆的好地方;其次是發現原來我們3月初就做出NooN state的初步跡象,因為最後的Data是在十一月的時候收集的,害我一直以為實驗的進度很緩慢,看來升級系統花的時間比我想像中長(非常合理),然後一月完成論文草稿,三月完成paper meeting,果然是一年一篇文章的節奏.新加坡物理年會(IPS)沒什麼特別的,就是看到Popper非常興奮(而且文獻回顧也是偏向波普的漸進演化而非孔恩的斷層革命/典範轉移)
我那典型(?)的AMO實驗物理實驗室生活
這篇基本上也是個實驗室進度更新,話說文中提到的離子井應該稱為主實驗2代,主系統1代舊離子井已經在去年底中的升級被2號替換(兩者的設計一模一樣),而我在其他地方提到的第二個離子井系統指的是全新設計、改成做molecule ion的系統(包含我做的紅光、紅外線雷射都是為了這個新系統),所以設計全新的系統、新實驗搞個好幾年聽起來合理多了(不要意外感到困惑,我去年寫文章的當下有時也不確定這件事是為了新系統、還是主實驗2代…).然後看到Roland答辯畢業還是為他感到高興,能夠用3顆離子玩量子熱機引擎絕對不簡單.
星洲記事~4/15
這篇文章很明顯是要和上篇文章刻意做出不同的方向,前一篇是學術生活記事、本篇就是生活各種活動的記錄.我仍舊很難忘記目前在新加坡吃到超過50SGD的每一餐(也就3次),因為這數字實在太高所以那些回憶屈指可數、印想深刻(這或許反向說明了正常星國飲食消費並不會太誇張?),至於其他的活動都還蠻典型的,參加CQT研究生每月聚餐、參加NUS台灣人聚會、參加台灣人在新加坡的聚會、參加新加坡DLT演講(當然我後來都去有質量的演講lol)